最近,“水果自由”成了時下的時髦話題之一,一百塊錢一個的西瓜,論顆賣的車厘子以及五、六塊錢一個的蘋果,使得普通消費者的生活從“原來每天可以吃一個蘋果,變成了每天只能吃一顆葡萄”。從具有特殊性的“車厘子自由”變成了具有普遍性的“水果自由”,果蔬價格猛漲的背后是農業發展、生產和銷售情況的綜合博弈,這次漲價風暴也再次提高了大眾對農業的關注度。
趁此時機,36氪邀請到麥飛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宮華澤來談一談最近中國農業發展的現狀以及背后的推動力。麥飛(MCFLY)是一家聚焦視覺光譜技術的智慧農業大數據公司,根據業務開展及戰略定位分為麥飛科技、麥飛農業、麥飛空間三大板塊,分別對應于技術研發、業務拓展與基礎大數據業務。
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農業都是支柱性產業,是不可能被放棄的存在。在中國,雖然就GDP貢獻率而言,工業占據著主體地位,但農業卻是國民賴以生存的基礎,沒有之一。首先,這主要是因為農業人口依然是我國人口構成的主體。就常住人口而言,城鎮的確高于農村,但是如果按照戶籍所在地來劃分,農村戶口的人數卻高于城市。換句話來講,農村人口是我國人數最多的群體。其次,這也是國家戰略發展的需求。從國家的層面上講,要擴張國際話語權與影響力,首先要保證農業的自給自足,減少對國外農產品的依賴性。為此,如何用更少的土地養活更多的人口就成為了當下亟需解決的問題。我認為,2018—2020這三年對中國農業而言至關重要,是中國農業自加入WTO以來的重大轉折期。
人口流動是最大的轉折驅動力
土地是中國農業最核心的價值,而人口的流動是最大的轉折驅動力,土地和人口流動之間的矛盾是中國農業發展過程中最具影響力的根本矛盾。伴隨著城市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進城務工,同時,城市生活方式的下沉使得農村場景內部出現了更多的就業機會,這些變化都使得真正從事耕種的人口數量不斷減少。舉例來說,如果原來每個農民的可耕種土地面積為10畝,隨著種植者數量的減少,現在每個農民可耕種的土地面積可能已經變為50畝,不知不覺地完成了土地適度集約化。人口的流動使得農業勞動力出現短缺,進而改變了農業需求的主要方向。事實上,在種植者不斷減少的情況下,要保證18億畝的耕地面積紅線,產能和效率的提高就成為了必然的需求。相應的,農業發展方向也從最初的生產資料(種子、化肥、農業機械)轉為對生產效率的需求。這就催生了一系列智能化農事服務與農機設備的出現,未來,對效率的需求還將繼續提高,無人操作以及突破日出日落周期的種植方法也會成為農業需求的主要方向。
國家政策變革是轉折的催化劑
我認為,國家政策層面的變化是造成2018—2020中國農業發生巨大變化的催化劑。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至今已有18年,這意味著中國農業在經歷了15年的保護期之后,3年的過渡期也即將結束,之后,農產品進口關稅將進一步下降,中國農產品將直面國外同類優質產品的競爭。除此之外,2018年土地確權全部結束,會使得2019-2020年土地流轉激增,土地會出現政策性集約化。伴隨著人口流動的大背景,人力的減少使得規?;N植成為必然選擇。
不僅如此,2019年國家提出“質量興農”,隨著國家開始設立質量和標準體系,農作物的質量成為了新的門檻,這將催生相應的高品質農業服務行業,今后“農業不再只是種地,而是怎么把地種好,怎么種出好作物”。這些國家政策和環境的變化都將進一步加速中國農業從傳統種植向現代化種植的轉變,可以說,國家政策的變化是中國農業轉折的催化劑。
生活理念變化是轉折的助攻手
如果將整個農產品的流通環節劃分為生產、銷售和消費。隨著電商的發展,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已經被打通,而國家政策的影響力也開始更多地側重于生產環節,最重要的核心影響力實質上來自于消費者。消費升級帶來了新的消費模式(到家服務、新零售等)和消費理念,比如說“大健康”讓我們對食物選擇的門檻越來越高,開始追求健康、綠色、環保,這些終端需求的變化對上游的生產環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進一步促進了農產品的規范化、科技化、智能化生產。從這個角度上看,消費者生活理念的變化實際上就成為了農業轉折的助攻手。
中國農業特殊性:機械化與數字化并進
轉折之后中國農業最終的發展方向是什么呢?縱觀世界農業的發展歷史,種植業發展的階段主要分為四個階段:傳統種植-機械化種植-數據化種植-智慧化種植。主要發達國家都已經經歷了由傳統種植到機械化種植再到數據化種植的大變革,相比之下,中國農業仍處在傳統向機械化種植的過渡期,其中,在收和種這兩個環節的機械化程度較高,但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的機械化手段的滲透率卻依然較低,數字化則更不常見。我認為,在中國農業的發展過程中,并不會按部就班的經歷如發達國家一樣的革新過程,反而極有可能一次性地把機械化和數字化階段全邁過去,并在數字化階段追平世界農業現代化國家水平,隨即在智慧化發展階段開始新的角逐。
5G普及后,高帶寬,低延遲的特點會促使更多智能化算法迅速下沉至農業生產環節,數據采集的形式將發生巨大改變,智慧化農業的競爭也將開啟新紀元。這是一個嶄新的世界,真正意義地科技貫穿民生。在機械化和數字化并進的大背景下,農業需求從原來簡單的生產資料(種子、化肥、機械種植工具)供給變得更加復雜,除了生產資料以外,土壤、氣象、水文等數字化信息、農作物生長需求等都將成為了農業新增點。農業勞動力減少、國家農業政策的變化以及消費者需求提升的綜合作用力下,規?;N植將成為必然需求,而規?;N植對資金的需求遠高于零散型,這種背景下,農業金融服務需求被催生,而金融手段的介入也同樣需要極大化的基礎數據支撐,農業場景下的風控模型從初建開始向完善發展。無論是專業化指導、數字化信息還是金融服務都是農業需求的新方向,而解決這些新需求的終極法寶則是“技術”。麥飛作為一家農業科技公司,將從這場轉折期中獲得重要發展機遇。
麥飛是一家農業科技公司
利用最先進的技術解決農業發展過程中的難題就是麥飛科技設立的初衷。我經常聽人提及麥飛是一家農業服務公司,但事實不是,麥飛既不是一家無人機公司,也不是一家農業服務公司,而是一個農業科技公司,麥飛的核心價值是視覺光譜技術,一種能夠讀懂農作物生長情緒化信息的技術。目前,麥飛分為科技、農業、空間三大業務板塊,分別代表技術、業務和數據,三大板塊連通起來,可以概括為技術支撐業務,業務沉淀數據,數據驅動整個數據板塊業務發展的同時,通過對基礎大數據的分析完成業務反哺,形成“三架馬車”的閉環支撐邏輯。
目前,麥飛農業板塊是主體營收,主要提供農業技術服務業務,這也是為什么大家普遍認為麥飛是一家農業服務公司的主要原因,但其實這種看法忽視了麥飛的另外兩個板塊,麥飛的立足之本與驅動發展的原動力在于技術。麥飛的核心技術主要是基于高維度的視覺光譜技術,輔助天空地一體化的多維度數據整合算法集,通過搭載智能農機終端,實時獲取農作物在不同生長階段的生理狀況參數,實現對農作物生理狀態的智能化感知,生成由數字化植保策略與作物情緒化信息反饋共同構成的“數字農業解決方案”,指導精準化種植。通過麥飛的技術,可將整體種植成本降低50%以上。
基于高維度視覺光譜技術分析作物病蟲害的原理,麥飛科技推出了整套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包括自主研發的田間農情追蹤體系“麥視”、“麥兜”等硬件產品系列,以及以“麥信”、“麥云”為支撐的農事智能調配與決策平臺。通過這些技術,我們將傳統的農作物生長過程實現了數字化與數據化,解決了農作物生長環節難以量化與可控的癥結。
麥飛智慧農業技術體系
目前,麥飛的技術體系主要圍繞水稻和小麥這兩大類主糧作物,但是,為了能讓更多的技術在農業生產環節產生更大的影響,并且服務更多的農作物品種,麥飛還在積極研發和探索新技術應用。目前,麥飛整體的技術研發體系可以分為三個等級:業務化級、儲備級和前沿級。業務化級技術主要集中在北京總部和武漢研發中心進行,主要針對實際應用中的技術難點逐一攻關,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可快速落地。
儲備級技術側重于諸如生物電磁波信號的采集與識別、遙感智能感知算法、植物泛情緒化信息推算等共性技術的研究,主要依托于麥飛在農業信息化領域中長期積累的科研成果與研發力量,將中科院、農科院以及各大學的研究體系聚焦,直擊農業生產環節的痛點。
前沿級技術著眼于未來農業種植場景。目前,麥飛所有前沿級技術的研發工作均在南京研發中心,是一個完全獨立的研發團隊。雖然前沿級技術短期內不能夠直接落地產生經濟效益,但麥飛仍然會一直持續性投入,農業也需要執著的技術情懷。
“麥飛農業”的重要性
我們在經營過程中的原則和訴求點一直以來都沒有改變過,我們是一家農業科技企業,靠技術的迭代和解決方案的不斷升級,自驅性地在目前的農業場景中快速向前發展。但是,由于中國農業中存在著典型的熟人經濟邏輯,造成了技術直接賦能農產異常困難。此外,由于大部分農民的文化水平并沒有達到可以直接應用技術的層次,且技術較為昂貴的生產成本也制約著快速落地。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展農業服務就成為了下沉技術的最佳方式。
從這個角度上看,“麥飛農業”更多的是為技術板塊而服務的。實際上,不止于此,在服務的過程中,還將產生了源源不斷的經營性數據、生產性數據、種植背景數據、空間監測數據等,為了更加充分利用這些基礎性大數據,“麥飛空間”也應運而生。盡管看到“麥飛農業”是一個更偏勞動密集型的形式,但其實質是技術下沉與數據沉淀的通道,是貫通技術與數據的關鍵紐帶。
麥飛基礎大數據戰略
隨著麥飛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越來越多的數據,我們開始有計劃地建立數據體系,最終,我們將其稱為”麥飛基礎大數據戰略“,主要是指麥飛正在逐步建立中國農業的一套基礎數據的采集體系。這個數據采集不僅有空間數據,還有土壤、氣象、種植等信息,更為重要的是農田的基礎性數據,包括農田位置、邊界、土質信息、種子類型、播種方式、水資源配給、微量元素浮動等,數據會一直跟蹤到最后的產量,麥飛相當于給每一塊服務過的農田建立了一個數字化檔案。通過這份數字檔案,麥飛還可以在“人地分離”時服務于農田的替代經營者,種植經驗轉化為數字化解決方案,實現農業生產的精準科學,進而帶來農產品品質的量化提升。
通過宮華澤的分享,我們可以看到,在人口的流動和國家政策變革的大背景下,中國農業正在經歷歷史上最重要的轉折期,新的需求在這個時期被催生,而麥飛作為一家農業科技公司,正在利用其積累的農田基礎大數據和行業領先的視覺光譜技術改造與升級農業生產環節,滿足轉折期中的新需求,這既是麥飛的機遇,也是中國農業快速發展的時代要求。
內容來源:36氪